*英国科斯塔图书奖、法兰西学院奖、美国《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等国际大奖获奖作品!
*《纽约时报》《独立报》《泰晤士报》《观察家报》《星期天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标准晚报》等国际知名媒体年度好书!
*历时10年,走访9个国家23座城市,掌握最新披露的权威档案,以详尽的研究、动人的叙事重述斯大林的鲜为人知的成长历程,还原一部前苏联的史前史。
*国内第一本讲述“青年”斯大林的著作,是理解斯大林以及前苏联历史的绕不开的路径、绝佳的选择。
*“没有哪个历史学家能像蒙蒂菲奥里那样把我们领向斯大林的内心深处。”(《洛杉矶时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读后,推荐说:“对斯大林,我本以为了解得足够充分,但我错了。”
《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蒙蒂菲奥里历时10年,走访9个国家23座城市,掌握最新披露的权威档案,重述斯大林如何从鞋匠的儿子最终成为列宁的左右手这一鲜为人知的成长历程,还原一部前苏联的史前史。
斯大林是修鞋匠的儿子,有溺爱自己的母亲,以及给他带来童年阴影的父亲;他是神学院的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他是诗人,有着俊美的面容、忧郁的表情,深受女孩子喜欢,因此有过诸多的情人;他是西伯利亚流放者,是“逃跑大师”,多次从监狱和流放地逃脱……
蒙蒂菲奥里在《青年斯大林》这本权威著作中,以详尽的研究、一系列全新的第一手资料,和仿若狄更斯附体一般的叙事技巧,跌宕起伏地讲述了一个多面、矛盾的斯大林形象。
本书出版后,荣获英、美、法、奥地利等各国大奖,入选《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超过10家媒体的年度好书,是理解斯大林、苏联历史的绝佳途径。
西蒙·蒙蒂菲奥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
1965年在英国出生,知名历史学家,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研究员。他曾在剑桥大学攻读历史专业,著有多部历史类著作。其作品被翻译成50余种语言,先后斩获英国科斯塔传记奖、美国《洛杉矶时报》传记图书奖、法兰西学院大奖,以及奥地利克莱斯基政治文学奖等众多大奖。著有《耶路撒冷三千年》《青年斯大林》《大人物的世界史》等经典历史巨著。
《新闻周刊》评论西蒙能将庞大的历史书籍写成极为好看的惊悚作品;他知道怎样才能让历史变得浅显易懂;他的博学、睿智使人忍不住想向美国国务卿推荐,聘请他担任幕僚。
西蒙·蒙蒂菲奥里作品
《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 The Biography)
《大人物的世界史》(Titans of History)
《青年斯大林》(Young Stalin)
译者介绍
徐展雄
译者、导演、编剧。译有《黑色电影》《重访希区柯克》《凶年》等多部作品。编剧作品有《功夫瑜伽》《心理罪》等。
评论 《青年斯大林》
斯大林是个影响深远,却又备受争议的人物。共产主义阵营称他为“伟大的导师”、“当代最伟大的天才”、“不朽的列宁战友”、“全人类的救星”、“我们的慈父”、“全世界无产阶级伟大领袖”;而西方世界则戏称他是世界的“红色沙皇”或“红色教宗”。甚至连前苏联很多人也谑称他是“人间上帝”,主宰着治下所有人的生杀予夺大权。前苏联的几次肃反运动和大清洗,一度刷新了人们对斯大林的认识,感慨于斯大林的冷酷和猜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性格的养成也需要假以时日。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从小养成的,特别是青年时期的经历对于斯大林日后的发展以及性格都具有强烈的影响。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西蒙·蒙蒂菲奥里历时10年,走访9个国家23座城市,在翻阅最新披露的权威档案的基础之上,撰写的《青年斯大林》一书,讲述了斯大林从鞋匠的儿子变成大国权力拥有者这一成长历程。这段历史既包括斯大林私密的政治和个人生活等方面的经过,更涵盖了苏联诞生的历史大背景。虽然在斯大林当政之时,曾经将自己的历史进行过美化,但是西蒙依然从那些容易被人忽视的史料档案中抽丝剥茧,还原了斯大林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西蒙在序言中写道:“我所描绘的是一只生活于地下的幼虫,且让我们看看它是如何静静地破茧,从而变成一只长着钢铁翅膀的蝴蝶吧”。
斯大林出生于一个失败的鞋匠家庭。他的父亲常年酗酒并患上妄想症,经常对斯大林的母亲动粗。当他听到“索索(斯大林)是杂种”的谣言时,斯大林的父亲怒火中烧,屡屡遭受毒打,“把他当做一条狗,毫无缘由地打他”。曾经有一次他把斯大林扔到地上,以至于之后的几天里,尿里都带着血。正是由于长期处于家庭暴力的环境中,斯大林从小就学会了使用暴力,好斗、爱闹事。斯大林的同学约瑟夫·伊利马什维利在回忆录里写道:“这个男孩遭受了没有缘由的毒打,可正是这一遭遇让他变得和他父亲一样冷酷无情”。孩提时代的斯大林非常聪明,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但是他的父亲却希望斯大林继承鞋匠传统,不要念书,大肆宣扬:“我是个鞋匠,我儿子将来也是个鞋匠!”但是在母亲的极力维护下,斯大林才得以进入教会学校进行学习。
斯大林的人格不但深受父亲的影响,还受到哥里街头暴力文化的熏陶浸染。斯大林成长的哥里,是一座暴力之城,到处充斥着酒精、祈祷和斗殴事件,喝醉了酒的神父经常充当一场斗殴的裁判。特别是哥里的酒吧,简直就是暴力和犯罪的大熔炉。斯大林在拳击和摔跤方面很有天赋,不怕挑战比他更为强壮的对手。据恰尔克维阿尼神父的儿子科捷回忆说:“每一天,不是有人把他给打了,让他哭着跑回了家,就是他把别人给打了。”不但如此,胆大包天的小斯大林竟然使用炸弹引爆了一家商店。正是因为父亲的殴打、母亲的溺爱以及自身的聪明和大胆,斯大林在这个时间段就已经表现出对权力的欲望,深信自己永远是对的,而且必须被服从,否则就必须予以打击。有一次,他的团伙中的一个同学偷吃圣餐面包被一个男孩举报了,斯大林就对这个男孩采取了报复行为:诅咒他,骂他是个叛徒、间谍,把他逐出团伙,然后又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当他愤怒时,他会变得残忍,满口脏话,把事做绝”。因为他所顾忌的没有别人那么多,所牵挂的也比别人来得少,所以他逐渐变成了天然的极端主义者。为了实现他的个人野心和乌托邦梦想,他不惜一切代价,抓住所有机会,克服所有困难,打倒所有拦路者。
斯大林加入地下党派时,经常会遭到沙俄秘密警察的抓捕,而且在这场猫鼠游戏当中,间谍、双重间谍,甚至是三重间谍混迹于人群之中,他们给予同盟者以承诺,可紧接着又背叛他们;他们变成了对手的同盟,却又背叛了对手。在这场迷雾重重的游戏中,对阴谋的直觉是玩家的必备素质。斯大林对于秘密警察和间谍几乎有着天生的警觉,始终能够保持猜疑的态度,养成猜忌的性格。但在情况复杂、敌我交织的环境下,这种警觉使得他常常在秘密警察的抓捕中成功逃脱。即使被围困,斯大林也总能想出办法逃脱,比如缠上绷带假装病人、穿上连衣裙假装妇女,甚至有一次警察突袭,他藏进了一位女同志宽大的裙子里。参加革命之后,斯大林成了高加索地区主要的革命活动者,性格中暴戾的部分开始显现,干尽政治中的“脏活”,街头武装行动成为他暴力的狂欢。他组织罢工、发放传单,为布尔什维克活动募集资金,为之而抢劫银行、绑架、敲诈。他一手策划了银行攻袭,一手缔造了武装团体“组织”,并像黑手党首领一样在暗中指挥“组织”。这些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实施了大量的“剥夺行动”,包括抢劫、勒索,并以革命委员会的名义要求赎金,甚至连绑架小孩都司空见惯。但是斯大林正是通过这些事情为革命党获取了资金和枪械,成功地吸引了列宁对他的瞩目和培养。后来,叶努基泽说:“科巴(斯大林)是个危险人物,他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如果他觉得必要,他肯定会割了你的脖子。”
在斯大林的一生中,他总共有9次被逮捕、4次短期拘留和8次逃亡,曾经有人给他取了个绰号:逃亡大师。这些逃亡经历,特别是流放的经历,更塑造了斯大林冷酷、残忍的性格。在流放西伯利亚的时候,斯大林领略了极端环境的考验,当他要前往户外上厕所时,总是会用来福枪朝天开一枪,这样才能防止狼群前来。当地的部落人对失去同伴的表现更是给予了斯大林强烈的冲击。他们认为:“我们为什么要对人报以同情呢?我们总是能生养更多的人。人还不如马值钱呢,生匹马比生个人难多了!”这个故事让他意识到了人命的廉价。于是,他变成了一个孤独的猎人。他心怀伟大信念,早已抛弃了任何资产阶级式的伤感,即便悲剧即将发生,他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动容。
生活经历造就了斯大林富有智慧和政治手腕、自信、对暴力有信仰和经验、命案、报复心重、残酷无情等特性。但是,也正是这些特点成就了斯大林,帮助他最终登上权力的巅峰。西蒙·蒙蒂菲奥总结道:他生长于宗教冲突此起彼伏的高加索;他在地下革命斗争中完成了成年礼,在哪个特殊的环境下,暴力、狂热和忠诚是生存的法则;他经过一次次斗争的洗礼,历经人生的跌宕起伏;他是个稀有的政治人物——融合了暴力和理想,既是经验丰富的武装斗争者,又是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然而,最为重要的是,他相信他自己,相信他的统治方法是解救这一深陷危难的国度的唯一方式,也是通往共产主义的唯一路径。
本书正如西蒙·蒙蒂菲奥所说,着力描写的是斯大林的私密个人生活和政治小团体,所以对斯大林精神世界的变化过程,特别是从革命青年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着墨不多,从而使得读者对青年斯大林所做作为动机的了解产生一定障碍。但是,这依然不妨碍我们通过《青年斯大林》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有胆识的斯大林。